镜中之人
作者:文明 单位:育才美术高级中学 指导老师:闻龙 辖区:江岸区
镜中之人<?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题记:礼仪的人未必知文明,文明的人未必明礼仪。柏杨先生一席话也未能阐述。
我不知道要从何写起。那就任意谈谈吧。东周有《道德经》南宋有《三字经》。关于此种论述多不胜举,暂不提。
中国人嫉恶者如仇敌,视亲者为骨肉。亲者有更亲者。仇者亦有其仇者。我想起了,一些戴着面具自认为清明的人,或者是自认道德礼仪之表率。
关于这些征文里认为从我做起者,自然语句中颇含敷衍。这些统统要批。根本谈不上之方法或者认识。认识者自然明方法,知方法者更明礼仪。只知潜移默化之意者,更甚于恶者。恶者自清更恶。
关于那些评论自身不评论他人的人,胜过评论他人不评论自己的人。而那些知方法而贡献出来的人胜于更多的人。孰轻孰重。后果尤知。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魏征之于镜,太宗喻之舟,百姓之于水等等。敢于直言者,真正大丈夫也。
真正的大丈夫敢于直言不讳真理,视歪风邪道自满者为仇。满足于现状者弃之。
古人尚可三省吾身。现代人如何呢?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也许揭示了这一点,但只是对于一个时期,一个地区,一个范围,一个中心而谈。真正的文明、精神力量、礼仪风气应当是从大范围谈起。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部分。
如果鲁迅先生还在,我认为他应该大批嘴巴上的说教。幸好的是,苏格拉底并非诞生在中国在这个时代,否则会死的更早。我又幸运的是,伊藤博文也死去多年,毕竟人家知道实际行动远高于教义,于是日本东方崛起。
中国人向来看不起说大话的人,但是这些看不起之人往往又大话连篇。什么是创建文明,其实就是宣传,宣传就像小学课本里的牙牙学语。明其本,未必知其根。
贡献并非言语上之说,更要以行动证实。
笔落到此处。我不知道是我该喜该怒,或者是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