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助推城管革命
作者:黄琬儿 单位:幸中六中学 指导老师:郑举应 辖区:蔡甸区
“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助推城管革命
幸福路中学 七(9)班黄琬儿 指导老师:郑举应
指导老师联系电话:13297962200
古人云:礼义廉耻,国这四维;四维不张,国及灭亡。知耻而后勇,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则社会就和谐不起来。
“八荣八耻”,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汲取了时代的精华,引领了时代的风尚。而“八荣八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当学礼仪、用礼仪,做不念旧恶品学兼优的人。
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水准的标志,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称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尺度。
讲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今天,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我们,应在爱自己的同时,使礼仪成为我们的习惯。
公共文明,是一个很重要的礼仪。不污染公共场所的环境,便是最基本的礼仪。公车上,为别人让座;无论何时,尊老爱幼,这些都是公共文明。提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
那年我9岁,社会中的种种文明行为倒也在学校被灌输了不少,那是在大街上看到的一幕:垃圾桶就在路旁,那位中年男人离垃圾桶不远,三、四步便可以走到垃圾桶旁。可那男人却像没有看见那近在咫尺的垃圾桶。将手中的烟头随手一扔,转身离开。我想上前去与那男人“沟通沟通”,难道他是盲人吗?不像,我看他走路挺稳的!我又转念想:要是他见我只是一个小孩子骂我一顿怎么办?没准还会打我一顿!想到这儿,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心里开始打起退堂鼓。
在远处的小女孩也恰好看到了定幕,跑到那个男人的面前,一个纯真的声音响起:“叔叔,您扔下烟头在地妈妈不会烧伤吗?”稚嫩的脸上闪着疑惑,那双眼睛中是我从未见过的清澈,就如一泉清水,不掺任何杂质,给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男人顿时羞红了脸,我的心也为之一颤。
那个中年男人捡起了烟头,扔进了垃圾桶。我想他一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因为那双眼睛从此就刻在了他的心里,怎会轻易忘记呢?
我将目光移到女孩身上,看到那个男人知错就改时,她笑了,笑得如此开心,我也陷入了一种沉思。如果要写一篇文章的话,《最美的风景》非它莫数。那是一个多么灿烂的微笑,只因那个男人知错就改吗?哦,不!那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也难怪女孩会笑得那么地甜!
我们曾经都有过那样纯真的童年,可为什么在长大后那种淳朴便消失了呢?看到那一幕为何没有人敢出来制止呢?心中又为何有那么多的顾虑呢?我想,这一些都应该是值得每一个公民需要去反思的!
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符合道德的标准,而此时,自己的修养便得到一个充分的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醒悟后明天可以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钱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将会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失去了做人的真谛所在。
个人文明,也是礼仪的重要部分。哪怕那只是一个简单的微笑,也会成为一个尊重他人的文明礼仪。个人的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文明习惯,就必须先从“中国欲存争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文明更包括尊重。刘备三顾茅庐,充分说的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取得成功。周恩来总理是众所周知的,他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党人人民的事业贡献了缍精力。但他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亲自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务员等人一一握手道谢。周总理这种尊重他人的行为形成了一个典范,是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的。
文明像一盏灯,能照亮我们的心灵:文明像一扇窗,为我们引进阳光,点缀我们的心灵;文明像一把火炬,在每个人的手中互相传递,同时也凝聚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力量。
中华民族,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而在清朝时期,大臣李鸿章出国探访,因吐了一口痰,被外国媒体大肆宣扬,国家威信全无。看来,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下,都不能不遵守礼仪!
总而言之,文明的行为举止,加上恬静、幽雅、舒适的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会启迪我们这些跨时代的21世纪新主人去不断探索、求知。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可以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的,甚至将来的一生都受用不尽,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只有具深厚的底蕴,优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才能称得上真正有内涵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