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牵大手 文明齐步走
作者:肖静婷 单位:开发区三中 指导老师:林莎 辖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文明是一场春雨,滋润我们的心田;文明是一阵春风,吹拂我们的心灵;文明是轻歌曼舞,萦绕我们的心房……
中国,拥有五千年古国文化的泱泱大国被世人誉为礼仪之邦,但现在在我们的身边不文明的事数不胜数。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吧!看见了废纸,但是,你却没有捡,而且你就像没有看到一样,就从有废纸的地方绕过去了;而且还说:“这是谁扔的呀?还蹭到了吃完之后的东西,真恶心!”可你是否想过你捡起一张纸虽渺小,但如果十三亿人一人捡起一张纸那就可以还我们一个干净的家园了!文明其实离我们非常近,就是你没有发现到它的存在,有时文明只是一张纸的厚度,也是一句小声说的话,还是一瓶有人喝完的矿泉水瓶子。
不是有文化的人一定讲文明,没有文化的人一定不讲文明曾看过这样一则寻常故事,下雪天穿着一双沾满雪水的鞋子走进阅览室,在刚擦干净的地板上留下一串污迹,很刺眼很醒目,而且这样的脚印越来越多,似乎并没有人注意到清洁工的感受,只有一个送水工轻轻地走来,又轻轻地离去,没有留下任何尘埃--只因脚上的一双鞋套,普通的送水工都明白的文明为什么那些安坐在阅览室的文化人却想不到做不到?人与人本是没差别的,行为思想高了,差异也就形成了。文明不只是伟大的行为。文明有时只是一个动作,一个不起眼的举止,只是一声“谢谢”。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小手是小鸟,大手是大树,文明则是那温馨的鸟巢,需要我们共同去建造。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每个角落都开满文明之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