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崔颢《黄鹤楼》说开去
作者:叶鸿羽 单位: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指导老师:蒋老师 辖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从崔颢《黄鹤楼》说开去
——武汉文明城市浅谈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多少次吟咏这首气势恢弘、意境悠远的唐诗,思接千载、浸润其中,激发起身为武汉人的自豪。前不久,武汉大学的教授对唐诗进行了排行,崔颢的这首诗名列第一,更是让我们引以为傲。
现在,在讨论武汉文明建设——“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时,作为一名刚刚踏入初中的我,也不由得从《黄鹤楼》这首诗来谈一下我对于文明的粗浅理解。
首先,我以为,能够激发崔颢写出黄鹤楼这首千古绝唱,一定是滔滔江水、白云黄鹤,还有那晴川历历和芳草凄凄,这是什么?是美丽的环境。曾几何时,武汉成为了继黄石以后,湖北又一座“光灰”的城市,我们也几度徘徊,实施过“碧水蓝天”等等工程,但在GDP的“魔咒”下,对环境的治理总是显得力度不够、办法不多,不断的重复建设,不断的制造新的污染,不断的脏乱差蔓延。地铁、高速路、城市改造,确实是提升武汉形象的关键,然而这样一种发展为什么就不能够同环境治理相结合呢?记得在欧洲看到过他们的工地,纤尘不染、周边的交通进行了有效的疏导。为什么我们的城市发展就不能学习人家的建设过程呢?一个不讲究环境的城市,等到钢筋水泥的建设完成之后,一样也会处处是脏乱差,这样的发展与文明城市相去甚远。如果我是崔颢,一定不会在这里诗兴大发的。
其次,在《黄鹤楼》诗中,我渐渐读懂了仙人乘鹤飞升、大禹锁住龟蛇、祢衡慷慨赋鹦鹉……一座城市,城市精神是她的魂,武汉源于2500年的盘龙城,历史长河在武汉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绚烂的浪花。且不谈辛亥首义第一枪、万里长江第一桥,仅以汉阳为例,高山流水遇知音、关公洗马铁门关、洋务运动汉阳造、李白赏月郎官湖、岳飞藏兵(冰糖角)马场湖(马沧湖)、五百罗汉归元寺……武汉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丰厚的财富。可是,在游客的眼中,武汉是中转站,武汉旅游是“三菜一汤”(黄鹤楼、归元寺、琴台和东湖),武汉是中国最大的县城。缺失了文化的发展是“使人愁”的。
最后,在诗的背后,我看到了城市的繁荣。与黄鹤楼有关的诗歌好多都与送别有关,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因为武汉(那时是武昌府、汉阳府)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九省通衢),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远在商代,武汉作为铜矿北上的重要码头而兴起;三国时期,武汉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末,“货到汉口活”,“万家灯火彻夜明”,武汉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正因为如此,武汉才留下了众多名人圣贤、文士骚客的足迹。城市的发展必然同经济繁荣紧密相连。作为一名学生,期待着为武汉的发展贡献力量,让“汉阳造”重出江湖,让“大武汉”再铸辉煌。
从历史回到现实,认真读了《做文明有礼的武汉人行为规范读本》,对武汉未来的发展充满憧憬——保护文明古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爱护旅游景点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以礼待人,主动谦让,展示自身文明素质。《行为规范读本》从细节处为我们描摹了一个文明武汉。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在社会做个诚实守信、遵守道德的好公民,在学校做个热爱学习、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个勤俭自强、尊敬长辈的好子女。
我们相信,武汉的文明成果会芳草萋萋,继而大树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