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过马路
作者:刘圆圆 单位:大集中学 指导老师:刘圆圆 辖区:蔡甸区
文明过马路
大集中学八(3)刘园园
过马路,不就是走路吗?一般而言,孩子就有这种能力。其实对于过马路有很多学问,武汉市民应该对此深有体会,近几年来,武汉市民又是如何过马路的呢?
方便是文明的前提
很多市民认为,文明过马路,在号召市民遵守规则的同时,也是尽量减少不合理,不人性化的交通设施,尊重大多数的习惯,给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照顾多数人的通行条件。
据科学家测算,行人对过街设施的心理承受距离在200——300米之间,很多人虽然知道要“文明过马路”,但仍抱怨“过街难”,比如说,劳动街车站有10多路公车停靠,乘客下车后要过街,需要绕行400米左右,所以很多人选择了“跨栏”过街。
机动车也要文明
武汉司机开车喜欢抢,经常不等红绿灯变,导致过街的行人慌忙跑,不仅危险也不和谐,有的市民建议,在行人通口的地方,最好能够显示出通行的时间,仅供参考,不至于行人走到半路上,发现信号灯突然变成了红灯,只得尴尬地停在车流之间。
红绿灯应让人从容过马路
在街道口的路口的车流人流一向密集,加上最近珞狮路修建高架桥,路面更显拥挤,我发现在新世界和工贸家电之间的路口,人车抢行的情况比较严重,因为从珞狮路的北路向珞狮路的南路行进车流等红灯时,武珞路车辆正好左转,行人和车辆抢行,显得混乱,又危险,我觉得啊,这里应该设一个红绿灯,而且给行人足够的过街时间,不然直行的车停了,转弯的车又来了。
文明过马路正成为一种习惯
有一次,我在光谷广场看到:广场四周的行人们自学走上人行道,整个街道井然有序,在虎泉街路口,向鲁广的一处人行道,在出口的右边,大约有五六百米,行人基本都愿意多弯一脚。
鲁巷购物广场中心,门口人流量大,公交车站处人来人往。只有一名行人欲穿马路,可是被街道管理员劝回来了。
尊重生命,是文明的目的,因此我们常常把城市具体化为排队,过马路,扔垃圾这样的小事,但是城市文明是从尊重人的个体为出发点和目标的,以尊重和提升个人生命权,生存权和生活质量为核心,两者并不矛盾,事实上皆统一,我们无法看轻排队、过马路这样的小事,还因为这琐碎的“形”,体现着生命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