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革命
作者:黄沁茹 单位:武汉市南湖学校 指导老师:徐丹 辖区:武昌区
城管革命
2011年7月1日,市委、市政府掀起“城管革命”,希望市民们人人参与,贡献智慧。所谓“城管革命”,就是通过实施“六大工程”,整治17个突出问题,促进城市面貌脱胎换骨,使武汉市综合管理水平达到全省、国内最优。我们把这场城市环境整治称之为“城管革命”,上升到“环境立市”的高度,即可见环境面貌问题的严重性,也可见市里的决心很大。“革命”是不会小打小闹的,相信在强力推动下,城市面貌会大有改观,但能不能长期保持脱胎换骨的新面貌,我们应当下大力气寻找满意的答案,不必在今后还要“革命”。
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建立长效机制。长效机制大家也喊了很多年,似乎还没有找到。此次“城管革命”,六大工程之一就是“机制创新”,让城市管理更科学。长效机制可能包含多个方面,但有一个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基础性的方面却被我们忽视,那就是居民的自我管理,即自我约束和自我治理。城市环境和面貌不尽如人意,导致市民不满,口碑不佳,一直是武汉发展的明显痛处。环境和面貌无处不在,不仅体现为一种观感,也体现为一种实际生活体验。这种感受,用气候、地理条件来解释已经越来越显得牵强,很大程度上也不再有本地人和外地人之别。刷新城市面貌,对市民来说,是要提升幸福感,对城市来讲,要成为武汉在全国发展位置的一种证明,在这两个方面,它都不能作为一个缺憾长期存在下去。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似乎缺乏这种自我治理的氛围,人们习惯于依赖政府的管理,总是等着政府来解决问题,而这种依赖的形成恰恰是因为政府有时管得太多,管得较死,使得居民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日前,市里要求出租车经常清洗座套、最热的3个月必须开空调。让人纳闷的是,出租车为何不争先提供优质服务以招徕客人,原因在于出租车数量不足,人们好不容易搭乘一辆出租已经够幸运了,哪还能挑三拣四。
管理长期实现不了标准,降低要求就会成为市民的被迫适应。城市面貌上最糟糕的状态,就是管理者不强求高标准,市民强求不了高标准,从而让低标准成为习惯。在我看来,城市面貌要实现“脱胎换骨”的状态,就是要把这种长期以来的“低标准习惯”打破,让高标准要求成为市民的权力,成为管理者的约束和意识。
还要指出的是,“城管革命”不是要把武汉打造成一个只有面貌,没有生活的城市。但先进的实例和经验已经证明,一个市民化、富有生活气息的城市,绝不意味着一个容忍脏乱差的城市,一个管理粗俗随意,不讲究,不精细的城市。城市管理越细致、越周全,城市生活就会越方便、越舒适。尘土飞扬,垃圾遍地,小龙虾再好吃也要打折扣。
城市管理,涉及面广,困难很多,管理者也很辛苦,但“苦劳”不等于“功劳”。这场“城管革命”让我们看到的另一面是:动真格才能见真效。希望这种“动真格”的精神能持续下去,如此,“国内一流水平”的目标才不至于放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