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拉小手,大家文明一起走
作者:杨嘉琳 单位:武汉市江岸区解放中学 指导老师:熊王娟子 辖区:江岸区
大手拉小手,大家文明一起走
文明,一个并不陌生的字眼,贯穿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轨迹,划过了华夏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流传至今。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古有三纲五常,今有五讲四美,文明的江水,顺着黄河的波涛,顺着长江的碧浪,丛远古至今,敲击着中华大地,敲击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灵,也洗涤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灵魂。
但是,曾经无比璀璨耀眼的中华文明如今却变得暗淡,失去了原有的光芒,而历史长河中千淘万漉的珍珠,却被世界的浮华与喧闹蒙上一层沉积的污垢,无法抹去。当道德与利益的天平已经严重倾斜,当人们对文明规范充耳不闻,当人们的心灵为世俗名利所纷扰,我们,是否还能看到文明那微弱的光芒,是否能听到祖祖辈辈的谆谆教导?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名号是否依然无愧的毅力于世,不曾倾倒?
令人叹息的是,这文明正遭受着无情的摧残,如珍贵的书卷无人翻阅已被蠹虫侵蚀,大街上随处吐痰乱扔的情况扔屡禁不止时有发生,公共物资仍时时被破坏,干净的墙面仍时有小广告的出现,公共汽车上让座的人越来越少,争挤上车的人却越来越多。
文明不能只放在嘴里,更要放在心上,表现在行动中。
生活中,每个人说出“文明礼貌”四个字应该都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说得容易做的难,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要做到文明礼貌,恐怕是梦境中的事了。
有人不服,说,我绝对没有说过脏话。真的吗?您究竟是真的没说过,还是认为一些话并不是粗话?这样的例子并不少。我认识一位阿姨,她经常说一些比较常见的“口头禅”,骂娘的,骂奶奶的,往往是脱口而出。但在大家说谁谁谁骂人时,她就说:“我从不骂人。”她根本就不认为那是骂人,仅仅是当成了“口头禅”,就像说“哇噻”一样。有的人还会在交谈中,夹杂一些秽言秽语,唾沫横飞。
有些人平时彬彬有礼,一旦被逼急了,说出的话比谁都狠,一骂就骂上祖宗十八代。事后解释:我太冲动,失态了。无论您失态与否,那脏话是覆水难收了。这是口语中的不文明。不过,在情急之下,通常会伴随着行动上的不文明。路上两辆急着上班的自行车撞到了一起,“哎呀,你这人怎么不长眼啊?没见我正要上班吗?”“是你不看路吧!撞了我还恶狗先咬人。”“你**怎么骂人哪!”“你也骂了。”“嘿!我**不光骂,我还打呢!我打你个**的!”得得得,这二位,是班也不上了,车也不管了,打吧!还夹着几句脏话。那一边看笑话的自行车啊,该改个名,叫“自省车”喽!
这是些很常见的,骂人嘛!谁听不出来啊?而有时,一些细节问题,往往是大家所忽视的。在很多事上,语言行动要做到文明,比如不骂人不打架,这还不是些难事儿,而要做到处处礼貌,不是我夸大其词,难哪!
见着老师,敬个礼,喊声“老师好”;去人家里做客,喊个“叔叔好,阿姨好”;吃饭帮妈妈摆桌子,这也都不难。不过,吃饭时,长辈不坐下,小子们不准上桌,好东西老人不吃,孩子动也不准动,有几家还保留这“陈规陋习”呢?就说这些“过时”了,现在“尊老更爱幼”,“花朵至上”,那家里来了客人,您能舍弃最爱的电视,陪客人聊一会儿,客人走时送出家门吗?还是呆在自己房间里,玩着电脑,听着音乐,客人走了还嫌烦?惹人喜欢的客人有兴趣聊天,一些公认的的确很烦的人,什么“长舌妇”了,“饶舌汉”了,您能保证脸上不显出怒容吗?少有人做到。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让文明从我做起,一起打造和谐社会;请礼貌与我同行,携手共建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