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革命
作者:王晨虎 单位:王晨虎 指导老师:熊王娟子 辖区:江岸区
武汉市正在进行的城市面貌的全面刷新行动,被冠以响亮的称谓——城管革命。革命一词在这里基本不代表它的原意,而是代指决心和力度。
武汉是一座特别的城市,她会带给人一种非常矛盾的感受。如果仅仅作为过客或者暂居者,大概总难满意,空气里是躁闷的气息,嘈杂而混乱,人的文明礼数也很不周全。长居于此,对这些难堪的现象也不能说泰然受之。但若离开一段时间,思归的情绪却会日渐浓烈,怀念她的那种随意、率性、方便,甚至连那些难堪都会被感觉为白璧微瑕,失去了反而不可爱。
很难说这是一种文化,或者不能更易的特质,但从许多历史资料可知,200多年来,这就是武汉特别是汉口给人的外在形象,一个码头城市、一个南北中转枢纽、一个中小商业繁盛之所、一个鱼龙混杂之地的典型形象。
需要改变吗?当然。武汉要招商引资实现工业倍增,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大都市,诸如脏乱、规划、公共交通等都必须有鲜明的改观。改变容易吗?不易。绿化、美化、亮化都简单,转变人的习惯和习惯带来的生活形态,不会是朝夕之功。需要全盘改变吗?不尽然。我不认为变为另一座城市,或者刻板的整洁,压抑的规矩,一定会是武汉之福,市民之幸。
说到革命,很容易使人产生固化的联想,大刀阔斧的行动,翻天覆地的变化,你死我活的冲突。具体到城市管理,就是踹车子、掀摊子,狼藉隳突,鸡飞狗跳墙。武汉在这方面有不良纪录,甚至在网络上被作为段子调侃。城管革命,要求高,时间急,会不会反而强化这种印象,是我担忧的。前几日城管队员被扒裤羞辱,主因或是小摊主对抗执法,却也不能不引起对管理方式的思考。
另外,管理必然带来成本,革命式的管理,可能是更大的成本。比如打击非法营运而出租车服务又不到位,会增加候车者的时间成本;整洁的标准提高,会增加小商业经营者的经营成本。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管理者的素质不提高,刁难、吃要等恶习不改,自由裁量权过大,成本的增加就不知凡几。对城市革命的欢迎和接受,很可能变为反感和对抗。
本报评论员李琼在前几周的专栏中提到,城管革命首先是一场管理革命。诚哉斯言。城市面貌的刷新,首先在于管理方式、手段和理念的革新,强制式的管理,当然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监控式的文明,也会令人不敢稍有异动。但能不能持续,市民会不会舒服,疑问也是必然的。
唐良智市长在发起“城管革命”的会议上特别强调了这一点,指出要强化“民本管理”的理念,不单纯是追求市容市貌的漂亮,更要以“人”为中心,用“人”的视角、“人”的需求,考量城市管理工作的措施、步骤、细节和成效,要变“管理”为“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是乱上加乱,而是由大乱到大治。
我认为这是“城管革命”思路中最重要的部分,却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顺着惯性走,是最简单的,罚啊、扣啊、打啊、砸啊,虽不能说是习惯,至少也是容易想到的套路,简明易行的方式。服务就难多了,角色转化,身段放低,心态向下,细致繁芜,都不是容易做到的。
既然说是革命,我想再难也不能回避。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应是城管革命的关键,比短期内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还重要。
所谓“城管革命”,就是通过实施“六大工程”,整治17个突出问题,促进城市面貌脱胎换骨,使武汉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后年达到全省最优、国内一流水平。
“六大工程”:1、实施“洁面冲凉”工程,让市容变得更洁净、更清爽;2、实施“减肥瘦身”工程,全面整治违法建设、广告标牌、规范空中管线等,让城市形体变得更优美;3、实施“穿衣戴帽”工程,提升园林绿化、城区亮化水平,加强水景观建设,让城市形象更靓丽;4、加快推进“畅通工程”,让城市运转更有序;5、实施“文明行为”工程,使市民守秩序、讲规矩;6、实施“机制创新”工程,让城市管理更科学。
武汉这场着眼于城市形象全面提升再造的“城管革命”,如果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样将在城市史册上留下光辉的坐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时至今日,城市的发展,正由生产本位向生命本位、生活本位、生态本位转变。一座城市的形象和声誉,更多体现在城市的内涵之中,建立在城市软实力之上。武汉的建设者们以光荣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积极顺应城市化发展潮流,以“城管革命”为契机,以“两型社会”理念引领城市建设进行脱胎换骨重塑,这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善举与德政。深刻认识理解这场“革命”的内涵和深远意义,将成为我们身体力行参与推动城市形象蝶变的强大动力。
我相信,通过“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自我革命,以敢为人先的大开大阖,以践行社会管理的创新之举,大武汉正如一艘航船,驶在通往梦想之城的宽阔航道上
武汉市解放中学
八年级六班王晨虎
201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