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拉大手 文明齐步走
作者:彭乐的 单位:钢城十七小 指导老师:彭迎 辖区:青山区
祖国60年发展,国防上去了,经济腾飞了,科技也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可是中国人的形象,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并不被世人赞赏,现在的中国并不像历史书上说的那样——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在国外的有些国家在公共场所用汉字写着“请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禁止吸烟”,在垃圾桶上写着“垃圾桶在此”等字样,这些句子并没有使用他们本国的语言以及其他国家的语言,而偏偏用的是我们中国的汉字。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人们的一股学习中文的兴趣,还是对我们中国人的尊敬?不!这些答案都是错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对咱们中国人的嘲笑。因为在外国人的眼里,我们中国人是不讲卫生的,不讲文明的。如果中国人要想有力回击那些嘲笑的话,办法只有一个——养成爱卫生讲文明的习惯。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是我却给妈妈当了回老师,而且用我的实际行动影响了我们全家。去年秋天,秋高气爽,我和妈妈外出游玩后,乘公交车回家。我们在车里吃着零食,听着音乐,惬意极了。快到少年宫时,妈妈将装着废物的垃圾袋顺着车窗投到外面,我急忙制止已来不及。我要求妈妈下车捡起垃圾,可妈妈说扔都扔了,无法挽回,下次改掉就罢了。可我坚决不干,妈妈拗不过我,最后下车,找回了垃圾袋,扔进垃圾桶里。虽然耽误了许多时间,但妈妈认为我这样的做法是对的,回家的路上妈妈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从此以后,我们全家人都以实际行动成为“讲文明,护环境”的大使。
讲文明,讲礼貌,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有义务去帮助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学习文明,实践文明。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欧洲文明古国德国,在号召全国人民讲文明,讲礼貌,找回日耳曼民族古老的礼仪。同时,举例讲了一个老奶奶经过马路,路上虽然只有她一个人,但她依然等红灯变绿灯才走,老奶奶说:“我怕楼上的孩子们看到后,以为红灯是可以通过的。”我把这个故事送给所有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你们的言行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当您有不文明的行为时,想想您的孩子吧!想想我们是古老的文明古国吧!
当我们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扔进垃圾桶时;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让座给老弱病残;在公共场所用轻声细语代替大声喧哗;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懂得宽容待人;在别人处于困境时能够伸出援助之手,文明也随之产生。一个简单的行动,一点小小的改变,一颗博大的心灵,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措,都体现出你的文明,文明的礼赞永远属于你,文明之歌也会为你而演奏。
孔子主张“温、良、恭、俭、让”为人处世之道,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今这些教导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要求所有人在短时间内做到这些是不容易办到的。但希望我们心中知道有这些道理,遵守这些原则,尽力做好,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美好,更和谐,更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