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盏名为“点亮文明”的灯
作者:蔡思琦 单位: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 指导老师:刘影 辖区:江汉区
那盏名为"点亮文明"的灯
作者:蔡思琦 所属单位: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 指导老师:刘影
董卿说"每一则公益广告都是一盏点亮的灯",那么,可不可以说,每一个响应灯光的人都是以文明点亮世界的炬手。
我大概是在一、两岁时便开始对文明有懵懂的概念--"文明的孩子要让座","不乱踩乱踏是文明的行为,是好孩子该做的",似乎所有有关文明的话题都能成为"好孩子"的标准。而我们,似懂非懂的,也学会了文明行事的道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留心于"大人"的"文明",却又一次迷茫着。一边教育着孩子文明前行,一边随手丢弃,对弱者视若不见的例子屡见不鲜。急于长大的我们,模仿着所有这一切的举动,将其视作酷、成熟,形成了长幼皆言"文明",却又言行不一的风气。我,处于幼年与成长的交界,不会自己迈步,与大人牵手择路。大手牵小手,文明又在何处?
再往后的日子,抬头低着之间,已不是只能被牵着走的孩童,已大致看得清这个世界。如果说文明是把大地照亮的光芒,当我们从黑暗中走出,体会到光芒的温暖,那么,这也是该轮到我们行动的时候了。把自己作为火种,形成一个新的光圈,以自己为头,能为则为,以自己的文明行为作为另一种广告,感染他人,无限扩大这光明的范围。大人,不,旁人原是如何都不代表着未来亦将如此,试着举起我们的小手,牵起大手,从现在做起,共同文明之理。
文明之理,又意喻什么?是行为上的督促,思维上的定式还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纽带?都不尽是又都包含着。就是这样的文明,也有许多人在有意地回避着。网络上盛传的一句话"我什么都看不见,我什么都听不见,所以我什么都不知道"也正因这句话在生活中的活例之多,人们习惯了视若不见,无视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再不改变,又使人情何以堪?
身边的环境决定一个人的品性,我不能一指证每个人所做的,改变每个人所为的,但我能通过自己的文明,改变一些人们身边的环境。不求一呼百应,但至少也能百呼一应。
有友人劝我,一个人的行为不足以影响他人,更不足以影响社会。是的,一个人很容易便会被淹没有人海之中,但一盏灯的光亮是可以照亮黑暗,而不是被黑暗所埋没。文明亦如此,仅管不会让所有人都为之改变,也能被身边的人所发现,发现的文明有了一个便不会少第二个,这样算来,我难道不能挖掘出一支文明的大部队么?一切远没有想象中来的困难,改变一个看法,多做一个动作,号召一个旁人,哪怕只有一个人的力量也是可以办到的,传递文明也是可以办到的。
如果说每一则公益广告都是一盏点亮文明的灯,那么我要将自己变成一个活动的公益广告,以真实的感触点亮身边的人,斑斓这应充满文明的世界。